你以为以色列只是中东的一个普通国家,有着黄沙漫天、宗教氛围浓厚的刻板印象?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!我刚从以色列亲历15天回来,接下来就给你讲讲那些不太好听,但绝对真实的以色列。
初到以色列,落地特拉维夫,那天气比我想象中要凉快不少,机场也特别“机灵”。刚下飞机有点走神,就听到熟悉的中文传来:“你是搞自媒体的吗?这里对内容管得挺松的。”我一看,是个做AI模型的中国留学生,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掏出翻译器:“你别只拍老街,新区全是硬核科技园。”我当时就愣了两秒,不是说中东该是黄沙飞舞、海浪拍岸,到处都是祷告声的样子吗?怎么这儿的人说话都带着点谈投资的感觉呢?街头到处挂着“智慧医疗”“自驾芯片”“农业水处理解决方案”之类的招牌,咖啡馆里全是摊开电脑讲着产品演示的年轻人。这哪像中东啊,简直就是“中东版的硅谷”。
不过呢,科技发展得再好,普通人的生活节奏还是很紧张。听说创业的失败率挺高,好多人都一边创业一边开Uber接单。再说说房租,那叫一个贵得离谱。在以色列,最让人头疼的不是网络不好,也不是安全问题,而是住哪儿。我第一天在特拉维夫订了间Airbnb,房东发定位的时候说步行到地铁站只要10分钟,我还挺高兴。结果到那儿一看,地铁修到一半停工了,周围全是工地,晚上还有流浪猫“聚会”。关键是,就那20平米的小房子,一个月租金折合人民币8000多。屋里啥配套都没有,就门锁能刷脸算是个“智能”的地方。还得全款押一付三,签合同的时候最好带上熟悉的律师,不然很容易被坑。特拉维夫、海法、耶路撒冷的房租都不便宜,小镇上虽说便宜点,可通勤费和时间又让人受不了。有人说以色列是“地球最小的发达国家”,我得说,它也是“地球单位面积最贵的发达国家”之一。
我有个做程序开发的朋友,住得比我稍微好点,三居的房子两人合租,月租1.2万,他工资税前大概2.5万人民币左右。他还说还行,就是每次交房租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给房东打工。当地普通白领月薪折合人民币1.3万 - 2.2万元,听起来不少,可税也多啊。以色列的税是分层收的,社保、医保、国防预算都从工资里扣,最后到手基本就剩70%了。好的方面是社会福利还不错,全民医保能覆盖基本治疗,育儿津贴、养老金、失业救济都有。但不好的是,除了看急诊能省点钱,平时生活还是得精打细算。在以色列的办公室里,最尴尬的不是迟到,也不是发错邮件,而是不说话。我跟着一家公司去做影像采风,参加了他们的早会。有个刚入职三天的实习生,面对产品经理提出的提案,直接就说:“这不太合理,我们用户根本不会点这一步。”我当时下巴都快惊掉了,没想到产品经理不但没生气,还笑着说:“那你提个更简单的?”然后两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,还都挺开心。
这可不是个例,在这儿,谁有理谁就是老大。就算你是新人,也得敢于表达。哪怕说错了,也比一声不吭强。这背后是有文化原因的,以色列的教育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、反驳、挑战老师。我去一所初中参观,数学老师正讲着课,底下一个孩子举手说:“这个公式上周讲过了吧?能不能换点新的?”老师也不生气,真就换了内容,整堂课就像在玩“挑战老师”的游戏。怪不得以色列人长大后进了公司,一个个都是“思辨小能手”,争论起来就跟呼吸一样自然。要是你在办公室里不说话,别人就会怀疑你:“是听不懂,还是没想法?”这职场节奏,对我来说还真有点不适应,一不小心就会被看成是和稀泥的。
以色列被叫做“初创国”可不是没道理,这里真的是手机就能搞定很多事。我刚到的时候,SIM卡没弄好,靠着机场Wi-Fi就申请了医保卡、预约了税号注册,还订了一份素食外卖。路边的自助报税终端都有英文界面,在地铁站扫码就能买票、查余额,补贴申请也能一键提交。当地人做事总爱说:“Why wait?(等啥呢?)”不过,虽然科技感十足,但细节上并不完美。就像我住的公寓,Wi-Fi快得很,可热水器就像老古董一样,洗澡还得自己掐着时间。水电供应也不稳定,老城区经常跳闸,社区里都有“应急群”,谁那边断水了就在群里说一声。简单说就是,线上办事速度像火箭,线下出了问题还得靠大家互相喊。
以色列的菜啊,很难有个固定的标准。我在特拉维夫街头吃了个沙瓦玛(中东烤肉卷),里面居然有地中海橄榄、阿拉伯辣酱,还有点俄罗斯风味的腌菜。这可不是餐厅乱来,而是因为以色列就像个大拼图。早期移民带来了欧洲的饮食习惯,阿拉伯邻居又影响了口味,非洲裔犹太家庭还有自己的辣味处理方法。常见的菜有沙瓦玛,长得像土耳其烤肉,但夹的菜更清淡;鹰嘴豆泥,每家做法都不一样,而且橄榄油都不便宜;沙拉拼盘,通常会配7 - 10种蘸酱和小菜,主菜没上光聊天就能聊40分钟;烤茄子、烤辣椒、酸黄瓜,总是出现在餐桌上,总有人说“这个跟我妈妈做的一样”。关键是,这些菜看着清淡,价格可不便宜,一顿饭得160元人民币左右,所以普通人都尽量在家做饭。我问过一个打工的摄影助理,他笑着说:“我们拍婚礼都自己带便当。”
在以色列坐公交,得先学会放下期待。我第一次等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城际大巴,APP上显示13:42到,结果14:10才来,司机还一脸轻松,拿着咖啡就上车了。你以为他会道歉?并没有,他坐下后还说:“天气太好,咖啡太香,时间就过去了。”以色列的公共交通,功能上是能跑,但时间上全靠运气。城里有轻轨、公交、Sherut(拼车小巴),路线特别复杂,周五下午很多线路就停运了,因为安息日。有一次我周五出门晚了十分钟,到车站一看,空荡荡的,安静得能听见树叶响,错过车就只能打车。说到打车,也不便宜,在特拉维夫市内打车十几分钟,就得60元人民币左右,好多人都干脆买电动车代步。像我因为拍摄器材多,就买了个能折叠进背包的“手拉电滑”车。
以色列人好像对“冷漠”特别敏感,不管喜欢不喜欢,都爱聊天。我在特拉维夫海边拍街景,准备拍逆光轮廓的时候,一位大妈走过来,也不打招呼,直接就说:“那个角度不行,你背光了。”我一抬头,发现她手里拿着徕卡Q2。她笑着说:“我孙女也搞摄影,照片构图比你厉害。”我本来以为她是开玩笑,结果她真给我看了孙女的账号,还顺便讲起了家庭相册、孙子的大学,还有她差点嫁去法国的事。在以色列,搭话根本不需要理由,尬聊才是常态。街头卖菜的阿姨能和你聊15分钟买房的事,路边修自行车的大爷上着螺丝都能问你对加沙局势的看法。我认识一个在这儿定居的香港女生,她说:“我刚开始还以为是文化差异,后来发现他们就是怕空气安静。”他们表达感情也很直接,朋友喜欢你就直说,不喜欢就直接问“你今天是不是不高兴?”没有拐弯抹角,什么都直接说。有人觉得这样太直白,我倒觉得这就像放在冰箱里的东西,拿出来清清爽爽,很好接受。
在耶路撒冷的青年旅馆,我和一个刚退伍的年轻人拼房。他白天做志愿者,晚上兼职写代码。我问他累不累,他说:“不累啊,部队比这累多了。”以色列人18岁开始,男女都要服兵役,男生一般3年,女生约2年,退伍之后才能去读大学、找工作。所以在街上看到22岁的大学生,其实人家已经当过兵了;公司里25岁的项目经理,可能在部队里都带过队了。这种先服兵役再拼生活的经历,让他们的职场风格都不一样了,一工作就很成熟,合作起来也很有底气,责任划分特别清晰。我参加过一个纪录片项目,对方策划是个退伍女兵,做事风格就像在新闻编辑室一样,又快又准,还不带情绪,反馈的时候都是直接带着动作指令。我本来觉得这节奏有点让人喘不过气,她却对我说:“部队里不是靠喜欢,是靠能干。”
在以色列,要是有人约你出去吃沙拉,可别不当回事,这可能是表白呢。这边的人不喜欢说甜言蜜语,一旦认真起来,就会请你吃一顿自己做的好沙拉。我就碰到过一对约会的年轻情侣,男生端出五道沙拉拼盘,还有一壶自榨橄榄油,边聊边拌还边拍照。我问他们是不是在拍菜谱,他摇头说:“我爸当年就是靠这招追到我妈的。”除了沙拉,还有一种叫Shakshuka的铁锅番茄蛋,就像中国的家常小炒一样常见,特别讲究锅气、蛋黄流心,香料也得放对。吃完这顿饭,还得喝两壶咖啡哦,不是一杯,是两壶。以色列人的咖啡摄入量在全球都排前列,很多家庭一天至少喝两次,早上靠它提神,下午靠它舒缓情绪。
临走那天,我没有那种很伤感的情绪,也没人送我橄榄油。只是在离开特拉维夫的地铁上,收到了那个大妈发来的自拍,她说“拍了今天的太阳给我”,怕我忘了这里的光。我盯着照片看了一会儿,说不上舍不得,却感觉像是被人用镜头拉长了时间——这里的人、事和生活节奏,不会强留你,但一定会让你记住。
粤友钱优配-配资炒股平台网-股票配资平台有那些-配资网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